当前位置: 首页 > 院系风采 > 正文

院系风采

    院系风采

    救死扶伤是理想的实现

    来源: 日期:2019-08-23点击:



       图为:许学先教授在门诊给病人看病。


     文/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通讯员 高婷 刘瑜

     在如雷般的掌声里,许学先登上领奖台,捧掇起“妇产科好医生·林巧稚杯”奖杯,举过头顶。这双救治过无数患者的双手粗糙,左手食指指尖还布着针眼。

     8月2日,在由中国医师协会、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主办的“2019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大会”开幕式上,第八届“妇产科好医生·林巧稚杯”颁奖典礼举行,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妇科许学先教授获此殊荣,全省仅她一人。

     传承医者使命

     一段起伏的生命变奏,是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。“正是两代医者的不懈努力,让我得以重生。”8月6日,62岁的随州患者刘玉兰感慨落泪。

     20岁那年,一纸无情的诊断书让刘玉兰的生活跌入谷底——先天无阴道和尿道畸形。辗转多方求医,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田孝坤教授最终为她进行了整形、再造手术,她组建了幸福家庭。42年后,饱受漏尿及下腹刺痛的她,再次来到武大人民医院,找到了田孝坤的学生许学先,成功取出阴道内的巨大结石,重拾健康。“老师的教诲一直激励着我们。”作为田孝坤的嫡传弟子,许学先深受影响。上世纪60年代,田孝坤带领专家组攻关,首创尿瘘修补手术法,让全国数十万尿瘘和子宫脱垂患者受益,被命名为“田氏法”,并写入教科书。当时,许学先就立志将恩师这种生命不息、奉献不止的医者使命薪火相传。

     年门诊量超过6000人次,年均手术量超过1000台,其中包括众多复杂疑难病例。在同行眼里,许学先是女“铁人”。

     为减少脱垂修复手术后复发的问题,在切除子宫后,妇科医生都需要将阴道残端固定在骶棘韧带或骶韧带上。因残端位置较深,无影灯照不到,眼睛也看不清楚,盲缝容易损伤邻近脏器。为避免给病人带来二次损伤,许学先每次进针时,都用自己的左手食指抵着针尖,像一道人工屏障一样,确保患者不受任何伤害,而她自己则承受着可能感染各种传染病的风险。日复一日,她的左手食指上布满细细密密的针眼。

     创新惠及病人

     在国内妇产科学界,曾经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,女性盆底器官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。调查显示,50岁以上妇女中50%有尿失禁现象,70岁以上妇女尿失禁者比率达80%。

     病人的苦痛一直触动着许学先。

     从主刀第一台手术开始,她就有近乎苛刻的准备习惯。记住疑难点、关注并发症、准备多种预案、模拟推演手术过程,每一台都细心记录,一目了然。

     2000年,在“田氏法”基础上,许学先不懈攻关,率领课题组率先采用聚丙烯吊带、网片等进行盆底修补;2005年,她又率先在全省开展全盆底修复手术,将一张类似吊床的装置安装在盆底韧带上,把整个盆底兜住,使脱垂的器官恢复原来的位置和功能,保留了子宫,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

     荣耀背后,是几乎苛刻的孜孜以求。“病人在全麻状态下,把生命交给你,这是莫大信任。医生唯有精益求精!”在许学先看来,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并不难,难就难在用最小创伤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手术,这样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。“她一点点优化手术术式,简化手术程序,缩小创口,所有这些都只为尽可能减轻患者痛苦。”同事申复进副教授说。

     同时,她还与时间进行着一场特殊赛跑,加紧推进基层培训,进一步提高各地妇科盆底疾病规范化临床诊疗水平。连续10年牵头举办“妇科盆底诊疗新进展学习班”,为2000多位基层妇科医生带来国内妇科盆底疾病诊疗最新动向;坚持“送技术下基层”,到各地进行技术推广、手术演示;自费录制60部手术视频,亲自配音讲解,让更多医生迅速掌握这项特色技术;每年接受20多人次的基层医院妇科骨干进修,培养妇科盆底疾病治疗人才。

     这份坚持的背后,是许学先秉持的一份朴素执念:“技术早一天普及,更多患者就能早一天摆脱痛苦。”

     救死扶伤是实现理想

     外科医生不是“开刀机器”,应散发人性温度和责任情怀。

     “我当年就是许教授治好的,现在我的女儿也有一样的问题,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许教授。”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妇科门诊,65岁的王风枝带着40岁的女儿来找许学先看病。正是当年那份医患情谊让老人温暖至今。

     很多患者都像王风枝一样,与许学先建立了一辈子的信任。

     11岁的北方姑娘甜甜结束8年生殖瘘、粪瘘苦痛,重展笑颜;86岁的孙奶奶成功移除巨大子宫肌瘤,搏回一命;饱受不孕困扰的年轻子宫内膜异位患者王梅顺利手术,怀孕生子……作为医生,许学先一直保持着一颗从善从美的心。“可不用的药坚决不用,能用国产的坚决不用进口的。”护士长欧阳晓飞牢记许学先的医嘱要求,精打细算,千方百计为患者节省费用。

     2017年,因为心脏不适,许学先两度被助手从手术台上扶下休息,即便如此,在接受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手术的第三天,她毅然站上手术台,完成了3台疑难手术。

     有人问她为什么要这么拼,她说:“救死扶伤从来不是包袱,而是理想的实现。”